星期三, 6月 02, 2004

電影裡的經濟學

不久之前,衛視電影台又重播了一次"電子情書"。看到一半,自己突然大笑了起來,發現原來經濟學真是無所不在!看電影原本是為了逃避苦悶的理論,到頭來還是逃不出經濟學的手掌心,經濟學還真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一次對電影裡的經濟學留下深刻印象是在看電影"美麗境界"(沒錯,就是那部羅素克洛主演,講述數學家(經濟學家)納許心路歷程的得獎作品)時。話說納許和一群朋友因研究苦悶而到酒吧尋歡,此時進來了一群單身妙齡女郎,納許和他的朋友們發現這五位單身女郎中有一位特別耀眼動人(我們就稱她為Q,Queen,吧),雖說其他四位也各具姿色,這位Q女儼然是這群最佳選擇。對這群以納許為首的聰明男士們來說,採取行動之前必定要有嚴密的邏輯推理做後盾,確保能畢其功於一役。此時納許作了一個邏輯的推斷如下,如果納許及其單身夥伴們都對Q發動攻勢,成功的機會就相對的小了,所以退而求其次應該會確保成功的機率。接著他發現,他的朋友一一地走向Q以外的女郎並且都成功地完成任務,並各自帶開。此時納許非常高興地向Q女道謝,因為他的推論成真,並獲得他博士論文的靈感,最後只剩Q女一人呆駐身後。這其中的奧妙在哪裡呢?對我來說,這是賽局理論中討論最適策略及納許均衡的例子(或許不夠嚴謹,但足以讓你體會到經濟學無所不在的威力)。納許和他的朋友的邏輯推論如下,假設每一個人都想和Q女單獨約會以獲取最高的效用,那選擇前去和Q女搭訕會遭遇到其他人的嚴格挑戰,成功的機會相對縮小,這時候,假設其它人都是前去和Q女搭訕,那我所能夠採取的最適策略就是去和第二漂亮的女生搭訕,並且有最高的成功機率。如果納許和他的朋友都採取這個最適策略,最後的均衡就是除了Q女之外,其他四位女生都有單獨約會的對象,而Q女因為納許要回研究是寫下這靈感而呆駐街頭了。其實這個現象在多年前的節目"來電五十"中也常常發生,很多的男生到節目的結尾都向同一個女生表達心意,最後只有一位最得該女歡心的男生會獲得青睞,如果他們先唸了一點賽局理論,或許每一個人都會抱得美人歸。

第二次發現電影中有經濟學教材就是在不久前的"電子情書"中。由湯姆漢克主演的連鎖書店老闆透過網路認識了經營童書書店的梅格萊恩,連鎖書店以量販價格優勢逼得梅格萊恩只能放棄經營許久的童書書店。我覺得這部電影點出了產品差異化的經濟概念其中有兩個場景是相當有趣的經濟學教材。第一,當梅格萊恩到星巴克購買咖啡時,她想起了湯姆漢克對他說過的話。星巴克提供了大杯,中杯,低咖啡因,等等的的產品組合,不像在於製造好喝的咖啡,而是讓消費者表明自己的定位。例如,你可能會到星巴克點一杯"中杯低卡拿鐵",一方面表達了你自己身分,另一方面選擇了你最喜歡的產品。在經濟理論中,產品差異化模型描述的正是這樣的消費者選擇。例如兩個廠商生產品質不同的同類產品,消費者會選擇得到最高淨效用的產品,進而指明所要購買的品牌。如果一個廠商生產了不同類型的同種產品(例如星巴克生產不同類型的咖啡),消費者也同樣會選擇他最喜歡(淨效用最高)的產品(中杯低卡拿鐵)。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都喜歡自我定位(追求淨效用最高),而廠商就提供了讓我們自我定位的工具(中杯低卡拿鐵)而賺大錢囉。第二,劇中的連鎖書店(福斯書店)和童書書店(街角書局)的競爭。在差異化模型中,當兩個產品的品質一致,能爭取消費購買的方式就是降低價格了(假設模型中只有品質和價格兩個策略變數)。劇中的結局是梅格萊恩結束的街角書局的營業,福斯書店增加了童書專區。其實道理很簡單,在品質相同的情形下,價格成為決定因素。福斯書店擁有較低的成本(量販書店),自然擊敗了街角書局(雖然街角書局提供較為貼心親切的服務)。依照產品差異化模型的預測,如果街角書局能提供與福斯書店更大差距的服務(最大差異化),或許還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寫完這些,我不禁覺得編劇應該是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他沒有陷入困境(像我),反而將經濟理論生活化,化作動人心弦的精彩佳作。其實冷冰冰的經濟學還真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