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03, 2004

新金融產品介紹:壽險清算

原文取自彭博社,標題為:A Life Worth Recycling

生命的第二春?

請準備好接收有關壽險清算的新資訊。新注入的法人資金可能帶來使這個醜聞不斷的次級人壽保險市場揚眉吐氣的契機。

今年,六家由法人提供資金的公司,從年紀超過六十五歲,並預期在未來七到十二年中死亡的民眾手中,收購了超過十億美元的壽險合約。這些公司提供壽險契約所有人高於退保現金值的現金。這些公司可以換取壽險契約所有人的醫療紀錄永久調閱權,因而他們可以再賣出這些契約。其中的兩家公司,位於明尼蘇達州明尼通加市的Living Benefits Financial Services,與位於俄亥俄州哈德遜市的Life Equity,驕傲地宣布來自於General Re Securities Corp.的支持,該公司隸屬於Berkshire Hathaway旗下。第三家公司,位於馬里蘭州柏士達市的Stone Street Financial宣稱他們正在研究將這些契約再包裝並出售給退休基金,共同基金或其他法人投資者的可能性。

這些公司宣稱這個市場可能會再成長,但是消費者卻不知道它的存在。為了打響名號,Living Benefits在與經紀商協調完錯誤與疏失保險的給付範圍後,將會授權給國內的經紀商成為經銷商。大部分的經紀商現下並沒有經營壽險清算的業務,因為壽險清算並非註册的證券,並且不在他們現有標準的錯誤與疏失保險的給付範圍。這些新玩家的目標客戶為富有的個人、企業以及信託業;他們認為信託經理人、資產法定經理人以及其他的顧問,有法定上的義務告知他們的客戶,這個次級市場是除了退保外的另類選擇。

但是問題是,為什麼資金大舉進入這個連其中最有經驗的法人投資機構,位於芝加哥市的Viaticus,都舉白旗放棄的業務呢?在2001年的七月,CNA Financial Corp. 經過八年經營終壽清算及壽險清算(譯注:終壽清算和壽險清算的差異在於前者的壽險契約所有人即將過世)的業務後,旗下的Viaticus將不再拓展新業務。2000年的大部分時間,CNA Financial Corp.都無法成功地將Viaticus售出。答案是:根據市場其他參與者的說法,Viaticus並非無法在壽險清算市場施展,而是受困於終壽清算業務的巨幅持有成本-這項業務是向即將過世的病患購買其壽險契約,在1990年早期,大部分是AIDS病患,也是在新藥物延長他們的壽命前。Viaticus的問題潛藏於這個次級壽險市場的基本法則中:利潤端視於賣出壽險契約,或即將終壽,的人仍在世時間的長短。購買壽險契約者會有大筆支出-其中包含購買壽險契約的費用、用以降低風險的避險保險金以及付給賣方直到賣方過世的紅利"。唯一獲利的可能來自於即將過世的壽險契約所有人的契約",The Insurance Forum 短訊的編輯以及業界最尖銳的觀察家Joseph Belth宣稱。"你必須爭取到正確的客戶-而那些吹捧這個商機的人將越來越難取得"。

事實上,經銷的競爭相當的激烈。佣金的波動幅度也相當大。有些供應商會付出最高百分之六的壽險契約價值;而其他人會付出最高百分之三十的終壽契約價值。壽險清算的供應商說他們的潛在市場相當龐大。"每年有相當數量的壽險退保或疏於管理",Life Equity的總裁Brian Smith說道。不像終壽清算是賣給即將或短時間內會過世的病患,壽險清算針對的是年紀大過65歲並擁有許多他們不需要的壽險契約的個人-25萬美金是最低的考慮購買現值-此外,他們的健康狀況尚佳,並在購買受壽險約後有高過於平均值的健康狀況惡化速度。在賓州華盛頓堡的Coventry First,執行長Alan Buerger說,他們一般的客戶為年紀75歲並且期望壽命只有七年;此外,公司所購買的契約平均價值在16億美元左右。

在2001年的十一月到2002年的八月間,Coventry First購買了的面值超過五億美元。這個市場受到未完全繳款的全球壽險契約所推動。Buerger指出:"人們在他們期望的年限後仍然在持續支付保費-而保費卻不斷的高漲"。"百分之八十二我們所購買的是全球性的壽險。一般來說,我們支付百分之六百三十二的契約現金價值"。"這並不過分",Belth說,"未完全繳款的契約照定義來看還是有最低的現金價值。此外,壽險清算並不是處分壽險合約的唯一方式。另一個具吸引力的方法是轉換成為1035帳戶的免稅年金,這些年金的收入一直到契約終止都是免稅的"。(參見 “Life’s Trade-Ins,” 2002年二月)。但是壽險清算的處置方式是相當具吸引力的:有人付錢將你全球性壽險契約的缺點去除。另外,供應商說,銷售溢價的部份可以當作可抵稅的資本利得-這點Internal Revenue Service(譯注,IRS相當於我國的國稅局)未曾質疑或否認。但是,還是有些負面的效果:你必須交出永久的醫療資料調閱權並且被終生追蹤。通常供應商會每季和你的幾個朋友、家人或指派給你的專業顧問確認你最新的狀況。這些令人不悅的要求並不總是向即將過世的人清楚透露。

舉個例子來說,Living Benefits只需要一次性的醫療資料查詢。"我並不確定為什麼他們需要再次調閱,除非他們要賣掉該契約,而這不是Living Benefits的做法,另外,依照州法律的規定,醫療資料的發佈限制在12個月內",壽險清算行銷專家,同時也為Living Benefits負責向經紀商說明壽險清算產品的Steven Ballard指出。不過,持續性地調閱醫療資料"是一項重要且核心的要求條件",Living Benefits的總裁Ken Klein說,"因而我們可以在證券化投資組合時,重新發行"。這其實相當重要,事實上,Living Benefits正在遊說州的立法機構給予隱私權相關法案的豁免,該法案原來准許顧客隨時隨地取消他們醫療及財務記錄的調閱權。Klein解釋說,如果未能獲得該法案的豁免權,將會對該公司銷售壽險清算產品有災難性的影響。

為什麼一個年長且富有的個人會接受這些條件來換取相對小額的現金,而非留給其子孫一筆龐大的遺產呢?任職於紐約的Kleinberg, Kaplan, Wolff & Cohen的稅務及資產律師Bruce Steiner指出:"理論上,就是有一個價格會促使你賣掉你不需要的壽險契約-而這個價格會使你在重新投資後獲的高過於交易成本的收入"。"但大多數的民眾不將人壽保險當作投資。而我也不確定如何衡量個人隱私的金錢價值。或許在面臨經濟壓力時出售壽險契約是較為合理的解釋?"。客戶明顯地有更少的誘因同意出售,尤其是當受顯契約是由企業或信託經理持有,因為,在這情形下他並不會有任何收入。企業持有的壽險契約市場或許是壽險清算義務最大的單一市場。"

關鍵人物壽險契約-為併購業務及購併業務所打造的壽險契約,大多是在70年到80年時購買的,漸漸在市場中浮現",Living Benefits的CEO,Paul Moe指出。"這些都是價值八百萬,甚至一千萬美金的契約,它們的原始用途早就失去了"。技術上來說,被保險人並無權出售他並未持有的壽險契約。但實際上,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被保險人手中,因為如果沒有它的醫療紀錄,交易救無法成型。以家庭信託來看,核准人都有效地控制了因信託而持有的壽險契約,因為他必須獲利以支付紅利。Steiner說道。此外,由信託受益人的角度出發,核准人的預期壽命越短,信託經理越需要持有壽險契約。但是如果父母親及子女都同意出售壽險契約,Steiner指出:"身為一個受信託經理者,我會希望子女簽下豁免任何由孫子提出的所有權聲明"。紐約Clifford Chance US 事務所的合夥人John Dadakis宣稱:"由信託經理出售壽險契約可能會帶來稅務上的問題”。"當你轉移契約給信託經理時,可課稅的現金值與其退保現金值相同,如果有第三者支付你高於現金值的金額時,IRS是否能回過頭來要求你更改增值價值?在信託經理之下,壽險契約可避免所得稅及資產稅"。Dadakis接著說:"如果信託經理出售它,必定會產生一些所得稅,而當我再投資這些資金時,我的實際報酬又在哪裡呢?"。

諸多的問題都讓這個次級保險市場的前景不明,不過,最大的障礙可能是其令人不敢恭維的聲譽,即使法人的資金同時也為市場帶入了更多的透明度和合法性。這些新公司,有些拒絕指出它們背後的法人資金來源,堅定的支持州的規定,並且自願地遵守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Commissioners的終壽清算與壽險清算的規範。Belth宣稱:"但這些規定其實毫無意義"。沒錯,它們看起來是不具約束力的,因為許多法院認定壽險清算並非保險更不是證券。

許多本關於終壽清算及壽險清算書籍的作者Gloria Wolk,對於這些新公司保證在再出售壽險契約時會給客戶完全的隱私,並不感到驚訝。Wolk,其網站www.viatical-expert.net,提供關於壽險清算業務爭議面的有關調查及訴訟的最新資訊,她回億到位於紐約的Dignity Partners,"一家具有優良信譽的公司",在1995年時重新包裝且證券化壽險契約並獲得Standard & Poor的信用評等。但是,在終壽清算業務的損失使得Dignity Partners退出市場,並且被迫拍賣其投資組合-許多售險契約因此落入市場內一家聲名狼藉的公司。"這門生意",她說,"沒有任何保證比得過白紙黑字的保證,因為公司可能明天就消失了"。當然,Dignity Partners是一個經營終壽業務的公司,其投資組合的價值因為延緩AIDS病患死亡的新藥物出現而滑落。壽險清算的獲利性仍然只是理論上的-到現在,絕少壽險契約被保險人過世,但是供應商估計他們的報酬會超過百分之十五或更高。他們現在購買的壽險契約的被保險人大多是70或80歲,就像一家公司的經理說的:"這些人大概也沒幾年可活了"。


對想要取得更多有關壽險清算消息及現階段經營壽險清算業務的公司資訊者,可參考下列說明:

Joseph Belth, professor emeritus of insurance at Indiana University in Bloomington and editor of the newsletter TheInsurance Forum, www.theinsuranceforum.com.
Gloria Wolk, consumer advocate, consultant, and author of several books on viatical settlements, most recently Viatical Litig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Bialkin), www.viatical-expert.net.

In January 2002 six companies founded the Life Settlement Institute, a trade association in Alexandria, Va. Members must have at least $50 million of institutional capital, agree not to raise any capital from individuals, and commit to focusing primarily on life settlements rather than viatical settlements. The six are

1. Coventry First, Fort Washington, Pa., www.coventryfirst.com
2. Life Capital, San Diego, www.glsettlements.com
3. Life Equity, Hudson, Ohio, www.lifeequity.net
4. Life Settlement Corp., Boca Raton, Fla., www.lumpsum.com
5. Living Benefits Financial Services, Minnetonka, Minn.,
www.livingbenefitsllc.com

6. Stone Street Financial, Bethesda, Md.,
www.stonestreetfinancial.com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