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27, 2007

Milo充電時刻:模型化的新潮流

其實,當經濟學家是件很妙的事情。大家常常開經濟學家的玩笑,說什麼10個經濟學家有11種意見、經濟學家預測能力比股市名嘴差等等的。但是,制定政策時又需要經濟學家的建議。有時我在想,經濟學家,會給你短期、中期、長期的意見,總比出示一張專利,就說奈米水有效來得客觀吧?沒錯啦,經濟學家是搞過很多好笑的是,比如說前美國財政部長(經濟學家)指稱男性學者的產出比女性學者高、有LTCM(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開的)差點搞垮美國經濟等,不過,很多的想法也是有相當有遠見的。

這篇文章主要在談的是經濟預測模型的效果,文章說,根據FrydmanGoldberg的說法,過去理性預期學派/行為學派的模型預測能力低,是因為沒有把專業人員的直覺、判斷加入,僅用數學模型會出亂子。因此,他們發展出了新的方式,將這些變數也納入,創造出表現較佳的模型。前提條件是,大家要接受"不完全知識(Imperfect Knowledge)"隱含了無法有完美預測的天生缺陷。

這篇文章中有幾點必須要先了解:

1.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這個學派認為經濟體中的個人,都是能夠有先見之明(Perfect Foresight),每個人在做決定或採取行動時,都已經想好了會發生的狀況才行動。在政策意涵上,代表長期經濟政策會是無效的。

2.不完全知識(Imperfect Knowledge):有未揭露的資訊/知識,在決策的當下是不知道的,這和以前假設不完全資訊(Imperfect Information)的概念是相同的,但是範圍更廣一些。

--------------------------------------------------------------------------------

模型化的新潮流

原文:A new fashion in modeling, Economic Focus, The Economist, Nov.22nd 2007

當你一無所知時的做法

"預測人員就像是個企業家"Roman Frydman說道。"他會用些數量方法,但同時也須研讀歷史,亦須依靠直覺與判斷。絕不是科學家"。據這位紐約大學(NYU)的經濟學家指出,這個事實已經不復見於當代經濟學家了,盡管大多數的證據指出,完美的經濟預測無法達到也不存在,他們還是持續追求。他們無視於重複的失敗,就像Mr. Frydman波蘭老家那些自以為是的改革者,曾經堅持社會主義很棒,只是需要執行得更好。

在經濟學專業領域中,這種共產心態的繼承者,據Mr. Frydman的指出,就是那些"理性預期理論的支持者",他們假設,經濟體與其中的個人都依"先見之明"行動。不過,他同樣批評較流行的行為學派,或那些奉行者,宣稱雖然群眾並非理性,但他們的"不理性"仍然可被精確地模型化,以至於未來可被清準地預測。

在與新漢普夏大學的Michael Goldberg合著的新書"Imperfect Knowledge Economics"中,Mr. Frydman首先使用其他方式進行預測,在其中,預測人員認知這個模型終將是不完美的。他們的研究受到諾貝爾獎得主Kenneth ArrowEdmund Phelps的高度讚賞,也為此書寫了序文雖然不大可能受到以"理性預期"研究獲得諾貝爾獎的Robert Lucas的認同。

人們必須依靠不完全的知識作決定,這個看法在經濟學領域中並不新奇。Frank Knight的大名被用在"Knightian Uncertainty"在其1921年的著作"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中指出,絕大多數的商業決策中,都牽涉了多少無法衡量的未知。John Maynard Keynes曾經觀察到,"會影響未來的人類決策,不管是個人、政治面或是經濟面,絕無法靠嚴謹的數學預測,因為進行這些運算的基礎並不存在"

當我們省思這些見地時,imperfect-knowledge economics仍可在經濟預測理論中扮演其角色。FrydmanGoldberg指出,為了讓經濟預測模型發揮功用,應該以市場參與者應對新訊息的規則做基礎,也就是說,觀察到的行為模式多少可被預測。雖非完美,比沒有模型或理性預期/行為學派的模型,可提供掌握未來狀況的較佳線索。

就拿熊市和牛市為例。基本面的分析終究會產生對價格走勢的對立看法。但是,有證據顯示,依據價格走勢而修改預測可能會有共通的特點,例如,當價格進一步地偏離公認的長期基本價值時,會越來越傾向風險趨避(Milo按:翻譯成國語,其實講的是,如果你觀察到價格有巨幅的波動時,例如本益比太高,市場價格會慢慢地修正,漲幅會變小,必須有更高的誘因,才會讓價格近繼續推升)。遲早資產價格會回到其基本價值,雖然也可能會持續顯著偏離該水準。這個方法無法產生當代經濟學家所偏愛的"精準的預測(Sharp Prediction)"—雖然"Imperfect Knowledge"已註定這是錯的。但是,這卻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讓企業預測人員可在做決策時,結合經驗與直覺等等。(Milo按:在翻譯這篇文的同時,發現金融時報上(Financial Times)有一篇John Kay的文章,指出經濟學家追求精準的預測(Sharp Prediction)是肯定會失敗地,應該是同一時間對這"經濟預測"這件事,在英國引發了一些討論!原文參見:http://www.johnkay.com/in_action/519)

為了證明這是可行的,FrydmanGoldberg檢視了經濟學家預測貨幣市場走勢的重複失敗。根據Kenneth Rofoff指出,哈佛大學經濟學者,長期以來嘗試尋找預測貨幣波動的的理性模型,"解釋匯率波動的困難度,相當令人震撼"。基於理性預期的所有模型都指出,從基本面來看,歐元兌美元是高估了,他說道。難道這代表美元近期就會回升嗎?Mr. Rogoff說他完全沒想法。

在理性預期理論中,包含通貨膨脹、利率、成長率等的變數,應該都會對貨幣走勢產生可預估的影響,不過,事實上已經證明,這理論的可用性跟猜硬幣正反面(Toss a Coin)差不多。在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學家當中,他說道,爭論是在於"杯子是5%空的還是95%滿的"。只有較長期的過程,例如24年,才會有所謂的匯率的可預測性,對交易員和政策制定者來說都太長而不實用。

相對的,由FrydmanGoldberg所發展出來的模型,假設不完全知識(Imperfect Knowledge)與學習(Learning),比猜硬幣的正反面好得多,雖然並非每次都正確。Mr. Rogoff稱其為創新的研究。他相信,雖然如此,當務之急是,這模型必須展現在將來與跨市場間,它能一致地維持解釋能力。

數學課

FrydmanGoldberg目前正將注意力轉到危機重重的次貸市場,以及評等機構的績效表現。Mr. Frydman指出,評等機構一般來說,評價企業債券的表現高過於評價以資產抵押的擔保債權。為什麼呢?一個原因是評等機構在預測公司債券壞帳機率時,使用了數學模型與公司內部專家的判斷;而與次貸相關的證券,他們僅能使用數學模型,這絕不是因為這些是最新的工具。他說,"他們完全沒有經驗、沒有直覺、沒有企業家精神"。也就是"僅依靠模型的實證結果絕非妙計"

--------------------------------------------------------------------------------

這其實讓我聯想到我的工作。HRD的專業人員會遭遇的最大問題就是訓練投資報酬的挑戰。其實這個問題滿單純的,只是老闆很在乎他所花的錢,是否能用在刀口上,一分錢、一分效果。其實,如果純粹以投資報酬率來計算,其實訓練肯定是划算的,舉個例子,花100萬請一個老師,每天訓練工程師畫光罩,確保不出錯,1個光罩算1億好了,這將會是多大的效果啊。還有,如果因為你的管理訓練,確保主管能在面談的時候,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進公司,例如斯容和莉菁,那3000元的訓練費用,其實也不貴。

不過,深入想,要證明的事情,其實不在這些地方,而是,你如何確保訓練後,所習得的技能會被100%地執行出來,這才是關鍵,但是,這也是看不到的地方。有時只能憑藉直覺、經驗,找到合適的方案(包含後續的應用),整個訓練方案執行的過程(包含應用,但還需要公司主管、政策的配合)才是關鍵。前兩年,熱門的話題是訓練ROI(Return on Investment)的估計。Jack Philips提出的一套方法論,包含數學方法來估算訓練成效,然後推估最後的ROI。理想的狀態下(Perfect Knowledge)會相當容易操作,不過如果是在Imperfect Knowledge下,我們還須考量學員對訓練方式、品質、教材、政策、獎賞等考量,這些都是"知道""無法估算"的。因此,就像我老闆說的,HRD的專業人員,對""必需要特別敏感,才能夠掌握可能發生的狀況,其實也就是經驗、直覺、判斷吧。972 155641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